这个夏天,“工商石榴红”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西安与安康,围绕“民族团结”主题,在调研、文化体验与志愿服务中探寻“石榴籽”的紧密连接。
一、调研走访:倾听民族同心声
01.进街巷校园,拾烟火温情
走进回民街,我们采访各族商户和市民,听他们讲彼此熟络的日常,感受民族交融的市井温情;在校园里,与藏族、侗族、回族等同学围坐交流,听他们分享服饰与饮食故事,那份“朋友不分民族”的青春真情格外动人。

02.探馆寻根脉,品交融之美
在安康博物馆和移民博物馆,我们通过访谈与问卷探寻历史中的民族融合。泛黄的族谱、斑驳的老物件,还有人们的回忆,都在诉说不同族群共处的过往。这让我们懂得,团结不是抽象口号,而是沉淀在日常里的真实存在。

03.访古迹今韵,寻团结密码
曲江池边,我们倾听多民族共护生态的故事;在安澜楼与牛蹄岭战役遗址,走进“并肩作战、共守家园”的历史回响,感受团结之魂穿越岁月,映照当下。
二、文化体验:共谱民族交融曲
01.古乐里的共融密码
聆听传统鼓乐,汉族的沉稳、回族的灵动、藏族的明快交融其中,尽显多民族音乐智慧;细赏非遗古琴,汉族的清悠远韵与少数民族的细腻韵味相和。鼓乐激昂,古琴悠扬,共同展现着音乐融合之美,让人感受文化和鸣的力量。

02.服饰里的多元之美
换上鲜艳的传统民族服饰,漫步在兴庆宫的花木间:苗族的银饰在风里叮咚作响,维吾尔族的艾德莱斯绸裙摆随脚步扬起,汉族的对襟衫与回族的坎肩在树荫下相映成趣。阳光穿过枝叶洒下来,各族服饰的色彩在光影里流动交织,像一幅鲜活的画,每一针每一线都透着和谐,美得让人真切感受到团结的力量。

03.岁月里的同心之力
参观纪念馆与西市博物馆,纪念馆里的红色故事,诉说着各族同胞的深厚情谊;文物藏着千年前共融互鉴的痕迹,让人体会到这份融入基因的情感跨越时光依旧鲜活。

04.烟火里的交融印记
在民俗博物馆里,我们体验了剪纸与书法撰写。拿起剪刀,在彩纸上剪出寓意吉祥的纹样,汉族的窗花样式里,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图腾的影子;铺开宣纸提笔写字,笔锋流转间,能从笔画的灵动中品出与其他民族书写艺术相通的韵味。这些植根于生活的技艺,早已在岁月里彼此滋养,让民族文化的脉络在日常中紧密相连。

05.书页间的团结故事
在图书馆的“文化旅游体验馆”里,我们沉浸在丝路文化的氛围中:大屏幕上的影片再现着驼队穿越沙漠、各族商人在市集交换物产的热闹场景;西安城墙的晨钟暮鼓、兵马俑的雄浑气势、陕北腰鼓的热烈奔放等画面,让我们仿佛“跟着影片游陕西”。透过这些影片,我们仿佛亲历了那段跨越万里的交流史,真切感受到丝路文化如何在民族交融中不断生长,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生活中悄然流淌。

三、志愿宣讲:传递民族互助情
01.书桌前的政策启蒙课
在图书馆亲子课堂中,我们为小朋友们开展民族政策宣讲,耐心解答他们的童真提问,让团结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02.市集里的秩序与心声
在社区跳蚤市场,我们帮助维持秩序,协助摊主搬运、引导指路,并组织小型政策宣讲活动,用服务传递温情与认同。

从街巷间的走访调研到文化场域的深度体验,从政策宣讲时的娓娓道来,到志愿服务里的躬身践行——每一步足迹都印刻着初心的温度,每一次行动都传递着团结的力量。这个夏天,“工商石榴红”不仅以青春之名在社会实践中写下担当答卷,更以赤子之心在民族团结的长卷上,镌刻下属于这个时代的鲜亮印记,让这份跨越山海的情谊,在行动中愈发深厚,在传承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