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牵挂,最值的付出——会计学院教职工观看“2017年脱贫攻坚表彰大会”
来源:会计学院 作者:王禹涵 发表时间:2017-10-19 09:28:48  字号:

              2017年10月17日是我国的第四个国家扶贫日,在国家扶贫办和中央电视台的联合举办下,2017年脱贫攻坚表彰大会如期在京召开了。根据学校安排,会计学院组织全体教职工收看了这一节目,同志们对节目内容反响强烈,收获良多。

  本次表彰大会共颁布了脱贫攻坚“奋进奖”、“贡献奖”、“奉献奖”及“创新奖”四个奖项,全国共有40名优秀人士获得了相应的奖项,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十八大以来全国脱贫攻坚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基层干部群众的精神风貌。

  大家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出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措施,通过精准扶贫使得贫困人口每年减少了1000多万,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了能够在我党成立100周年之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扶贫攻坚”改为“脱贫攻坚”,既体现了党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定决心,更是对扶贫开发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我们要结合教育发展实际,积极响应祖国的号召,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充分发挥教师优势,帮扶贫困学生学习生活,关怀学生心智情感,教育学生知恩感恩,激发学生成才志向,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怕艰难、不畏路远、不忘初心。今年奋进奖获奖人黄大发先的事迹深深的打动了大家。他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了帮村民做一件事—挖渠。他生活在贵州省遵义市的一个小山村中,由于地理位置的因素,那里严重缺水,村民们的日常用水都无法保障,每次吃水都要去往返近三个小时的邻村打水,当年作为大队长的他许下了承诺“一定要想方设法通上水,让大家吃上米饭” ,在之后的36年里,他带领群众,在绝壁上凿出了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不但解决了当地缺水的问题,还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条件,乡亲们亲切地把这条渠称为“大发渠”,也将黄老先生称为“当代愚公”。当大家看到黄老先生的事迹时,都纷纷表示,正是怀着一颗爱村民的心,他才能够坚持三十多年,并且在水渠修好后,为了兑现“带领村民致富”的诺言,将精力转投到脱贫致富上。他在村里先后带头搞起了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昔日的荒山荒坡变成了今日的良田。作为祖国教育战线上的一份子,我们更应该向黄老先生学习,始终谨记作为教师的职责,不忘初心,为祖国教好书、育好人。

  在工作中还应发扬排难创新的精神。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张维林,一个出生在山沟沟里的普通人,在他17第一次离开大山开始了打工生涯后,就萌生了要带动同村父老乡亲们共同富裕的想法。他创新了脱贫帮扶的方法,开创了“五位一体”的劳务传输模式,帮助甘肃省四十多个县区形成了抱团取暖的“劳务同盟”,并创办了甘谷县腾达职业技术培训学校以便帮助更多的人摆脱贫困。的确,不仅仅是在通往小康之路上布满荆棘,在日常工作中困难始终是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每位共产党员都能够学习张维林的创新精神,用发展前进的眼光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角已经吹响,我们每一位教职员工务必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竭尽所能,奋勇前进。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友情链接